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文化部关于发布实施文化行业标准《歌舞厅扩声系统的声学特性指标与测量方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3 04:32:20  浏览:905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文化部关于发布实施文化行业标准《歌舞厅扩声系统的声学特性指标与测量方法》的通知

文化部


文化部关于发布实施文化行业标准《歌舞厅扩声系统的声学特性指标与测量方法》的通知
1993年11月18日,文化部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歌舞厅的建设发展很快,对提高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对歌舞厅在技术上没有提出声、光质量的控制标准,致使一些歌舞厅的声、光污染很大。为了保证广大娱乐群众的健康水平,我部于一九九二年下达并委托江苏省文化厅科教处、北京市文化艺术科研所、上海市舞台技术研究所起草制订了歌舞厅的声光质量控制行业标准。1993年6月29日我部教科司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先期完成的“歌舞厅扩声系统的声学特性指标与测量方法”行业标准审定会。与会专家一致同意通过了该项标准。根据国家对行业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现由我部正式发布并立即实施。希望各地文化主管部门积极组织专业队伍,会同当地有关部门对本地区的歌舞厅扩声系统的声学质量进行检查,并认真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歌舞厅扩声系统的声学特性指标与测量方法
Acous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asurement methods
for the sound reinforcement system
in ballroom
WH0301—93
1.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营业性歌舞厅的扩声系统的声学特性指标与测量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安装有扩声设备的各类歌厅、舞厅、卡拉OK厅和类似功能的厅。
2.引用标准
GB3241 声和振动分析用1/1和1/3倍频程滤波器
GB3661 测试电容传声器技术条件
GB3785 声级计电、声性能及测量方法
GB3947 声学名词术语
GB4959 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
GYJ25 厅堂扩声系统声学特性指标
3.术语3.1 扩声系统 sound reinforcement system
扩声系统由扩声设备和声场组成。主要包括:声源和它周围的环境,把声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的传声器,放大电信号并对信号加工的设备、传输线,把电信号转变为声信号的扬声器和听众区的声学环境。3.2 空场 vacant auditoria
除必要的测量技术人员外,厅内没有观众和演员。测量时,厅内设置与相对应的满场正常使用时间完全相同。3.3 最大声压级 maximum sound pressure level
厅内空场稳态时的最大声压级。3.4 最高可用增益 maximum available gain
歌舞厅扩声系统在声反馈自激临界状态的增益减去6dB时的增益。3.5 声反馈 acoustic feedback
由于扩声系统中扬声器输出的能量的一部分反馈到传声器而引起的啸叫声或衰变声。3.6 传输频率特性 transmission frequencycharacteristic
厅内各测点处稳态声压的平均值相对于扩声系统传声器处声压或扩声设备输入端电压的幅频响应。3.7 传声增益 〔sound〕transmission gain
扩声系统达最高可用增益时,厅内各测点处稳态声压级平均值与扩声系统传声器处声压级的差值。3.8 声场不均匀度 sound field nonuniformity
有扩声时,歌舞厅内各测点处得到的稳态压级的极大值和极小值的差值,以分贝表示。3.9 背景噪声 background noise
当扩声系统不工作时,厅内各测点处室内本底噪声声压级的平均值。3.10 总噪声 over all noise
扩声系统达到最高可用增益,但无有用声信号输入时,厅内各测点处噪声声压级的平均值。3.11 系统失真 system distortion
扩声系统由输入声信号到输出声信号全过程中产生的非线性畸变。
注:当测量由声输入到声输出的非线性失真有困难时,允许测量由电输入到声输出的非线性失真作为系统失真,但应注明。一般常用谐波失真来近似衡量系统失真。3.12 混响时间 reverberation time
声源达到稳态,待停止发声后,室内声压级衰减60dB所需的时间。
4.歌舞厅扩声系统的声学特性指标4.1 歌厅、卡拉OK厅扩声系统声学特性指标分为一、二级,
具体指标见表1。
表 1
--------------------------------------------------------------------------
| | 声 学 特 性
|等 |------------------------------------------------------------------
| | 最大声压级 | | |
|级 | (dB) | 传输频率特性 | 传声增益 |
| | | | |
|----|--------------------|--------------------|--------------------|
| | |40~12500Hz| |
| | |以 80 ~| |
|一 |100~6300Hz|8000Hz的平 | |
| |≥103dB |均声压级为 |125~4000Hz|
| | |0dB,允许+4 |的平均值 |
|级 | |~--8dB,且 |≥--6dB |
| | |在 80 ~| |
| | |8000Hz内允 | |
| | |许≤±4dB | |
|----|--------------------|--------------------|--------------------|
| ∧| |63~8000Hz | |
| 一| |以 125 ~| |
|二级| |4000Hz的平 | |
| 卡|125~4000Hz|均声压级为 |125~4000Hz|
| 拉|≥98dB |0dB,允许+4 |的平均值≥ |
|级O| |~--10dB,且 |--8dB |
| K| |在 125 ~ | |
| 厅| |4000Hz内允 | |
| ∨| |许≤±4dB | |
--------------------------------------------------------------------------
--------------------------------------------
|
------------------------------------------|
| 总噪 | 失 |
声场不均匀度 | 声级 | 真 |
|dB(A)| 度 |
----------------------|----------|------|
| | |
| | |
| | |
100Hz≤10dB | | |
1000Hz | 35 | 5%|
}≤8dB| | |
6300Hz | | |
| | |
| | |
----------------------|----------|------|
| | |
| | |
| | |
1000Hz | 40 |10%|
}≤8dB| | |
4000Hz | | |
| | |
| | |
| | |
--------------------------------------------
--------------------------------------------------------------------------
| | 声 学 特 性
|等 |------------------------------------------------------------------
| | 最大声压级 | | |
|级 | (dB) | 传输频率特性 | 传声增益 |
| | | | |
|----|--------------------|--------------------|--------------------|
| | |100~6300Hz| |
|二∧| |以 250 ~| |
|级卡| |4000Hz的平 | |
|卡拉|250~4000Hz|均声压级为 |250~4000Hz|
|拉O|≥93dB |0dB,允许+4 |的平均值≥ |
|OK| |~--10dB,且 |--10dB |
|K包| |在 250 ~ | |
|厅间| |4000Hz内允 | |
| ∨| |许+ 4 ~ -- | |
| | |6dB | |
--------------------------------------------------------------------------
--------------------------------------------
|
------------------------------------------|
| 总噪 | 失 |
声场不均匀度 | 声级 | 真 |
|dB(A)| 度 |
----------------------|----------|------|
| | |
| | |
1000Hz | | |
} ≤| | |
4000Hz | 40 |13%|
12dB | | |
卡拉OK包间 | | |
不考核 | | |
| | |
| | |
--------------------------------------------
4.2 歌舞厅扩声系统声学特性指标分为一、二、三级,具体指标见表2。
表 2
--------------------------------------------------------------------------
| | 声 学 特 性
|等 |------------------------------------------------------------------
| | 最大声压级 | | |
|级 | (dB) | 传输频率特性 | 传声增益 |
| | | | |
|----|--------------------|--------------------|--------------------|
| | |40~12500Hz| |
| | |以80~8000Hz| |
|一 |100~6300Hz|的平均声压级 |125~4000Hz|
| |≥103dB |为0dB,允许 |的平均值 |
|级 | |+4~--8dB,且 |≥--8dB |
| | |在80~8000Hz| |
| | |内允许≤± | |
| | |4dB | |
--------------------------------------------------------------------------
--------------------------------------------
|
------------------------------------------|
| 总噪 | 失 |
声场不均匀度 | 声级 | 真 |
|dB(A)| 度 |
----------------------|----------|------|
| | |
| | |
100Hz≤10dB | | |
1000Hz | 40 | 7%|
}≤8dB| | |
6300Hz | | |
| | |
| | |
--------------------------------------------
----------------------------------------------------------------------------
| | 声 学 特 性
|等 |--------------------------------------------------------------------
| | 最大声压级 | | |
|级 | (dB) | 传输频率特性 | 传声增益 |
| | | | |
|----|--------------------|----------------------|--------------------|
| | |63~8000Hz | |
| | |以125~4000Hz| |
|二 | |的平均声压级 | |
| |125~4000Hz|为0dB,允许 |125~4000Hz|
| |≥98dB |+4~ -- |的 平 均 值 ≥ |
|级 | |10dB,且在 |--10dB |
| | |125~4000Hz | |
| | |内允许≤± | |
| | |4dB | |
|----|--------------------|----------------------|--------------------|
| | |100~6300Hz | |
| | |以 250 ~ | |
|三 | |4000Hz 的 平 | |
| |250~4000Hz|均 声 压 级 为 |250~4000Hz|
| |≥93dB |0dB,允许+4 |的 平 均 值 ≥ |
|级 | |~--10dB,且 |--10dB |
| | |在 250 ~ | |
| | |4000Hz 内 允 | |
| | |许+4 ~ -- | |
| | |6dB | |
----------------------------------------------------------------------------
--------------------------------------------
|
------------------------------------------|
| 总噪 | 失 |
声场不均匀度 | 声级 | 真 |
|dB(A)| 度 |
----------------------|----------|------|
| | |
| | |
| | |
1000Hz | 40 |10%|
}≤8dB| | |
4000Hz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00Hz | | |
} ≤| 45 |13%|
4000Hz | | |
12dB | | |
| | |
| | |
| | |
--------------------------------------------
注:①一级歌舞厅声场不均匀度舞池与座席分别考核。
②二、三级歌舞厅除噪声外所有指标仅在舞池测试。
4.3 迪斯科舞厅扩声系统声学特性指标分为一、二级,具体指标见表3。
表 3
--------------------------------------------------------------------------
| | 声 学 特 性
|等 |------------------------------------------------------------------
| | 最大声压级 | | |
|级 | (dB) | 传输频率特性 | 传声增益 |
| | | | |
|----|--------------------|--------------------|--------------------|
| | |40~12500Hz| |
|一 | |以80~8000Hz| |
| |100~6300Hz|的 平 均 声 压级| |
| |≥110dB |为0dB,允 许 +| — |
|级 | |4~--8dB,且 在| |
| | |80~8000Hz内| |
| | |允 许≤±4dB | |
|----|--------------------|--------------------|--------------------|
| | |63~8000Hz以| |
|二 | |125~4000Hz| |
| |125~4000Hz|的 平 均 声 压级| |
| |≥103dB |为0dB,允 许 +| — |
|级 | |4~--10dB,且 | |
| | |在 125 ~| |
| | |4000Hz内允许 | |
| | |≤±4dB | |
--------------------------------------------------------------------------
--------------------------------------------
|
------------------------------------------|
| 总噪 | 失 |
声场不均匀度 | 声级 | 真 |
|dB(A)| 度 |
----------------------|----------|------|
| | |
| | |
100Hz≤10dB | | |
1000Hz | 40 | 7%|
}≤8dB| | |
6300Hz | | |
| | |
----------------------|----------|------|
| | |
| | |
1000Hz | | |
}≤8dB| 45 |10%|
4000Hz | | |
| | |
| | |
| | |
--------------------------------------------
注:①歌舞厅扩声系统的声压级,正常使用应用96dB以下为宜,
短时间最大声压级应控制在110dB以内。
②迪斯科舞厅的扩声系统声学特性指标,只在舞池考核。
4.4 歌舞厅建筑声学的一般要求
歌舞厅新建或改建过程中应进行声学设计。4.4.1 观众厅内各处要求有合适的响度、均匀度、清晰度和丰满度,在歌舞厅内不得出现回声、颤动回声和声聚焦等缺陷。4.4.2 歌舞厅的混响(T60)见附录A。4.4.3 对外界环境的影响
歌舞厅扩声系统在正常工作时,对外界的影响应满足环保部门的标准要求,短时间音乐高潮平均值允许超出标准165dB。
5.测量方法
5.1 测量条件5.1.1 测量前扩声设备须按设计要求在厅堂内安装完毕,并调整扩声系统,使之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注:如有系统均衡器,则测量前应调整到系统最佳补偿。5.1.2 测量时,扩声系统中调音台的多频率补偿置于“平直”位置,功率放大器的音调补偿(若有的话)置于正常位置。5.1.3 测量时,厅堂内测点的声压级至少高于厅堂总噪声15dB。混响时间测量时信噪比至少满足35dB要求。5.1.4 各项测量一般在空场条件下分别进行。5.1.5 所有测点必须离墙1.5m以远,测点高度距地面1.2~2.3m。对于有楼座的厅堂,测点应包括楼座区域。5.1.6 测点应均匀分布在厅内,一般不得少于4—9点。对于对称的歌舞厅其主要活动区的测点的最低要求如下:
100平方米以下的厅测4点,分布如图1所示。100~200平方米的厅测6点。200平方米以上的厅测9点。要求测点均匀分布在对称的一侧。
注:这里所指的对称不仅是建筑上对称,还包括声场对称。
5.2 测量仪器
本标准不排斥使用达到同样精确度的其它仪器。5.2.1 声频信号发生器5.2.1.1 频率范围:20~20000Hz±0.5dB。5.2.1.2 总谐波失真:不大于0.3%。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 1
5.2.2 噪声信号发生器5.2.2.1 粉红噪声的频谱密度:20~20000Hz。在其输出端的不均匀度为±1.5dB。5.2.2.2 信噪比不低于60dB。5.2.3 功率放大器5.2.3.1 频率范围:20~20000Hz,不均匀度优于±0.5dB。
5.2.3.2 总谐波失真:不大于0.5%。5.2.3.3 额定功率:不小于50W。5.2.4 测试传声器
按GB3661所规定的要求。5.2.5 滤波器
按GB3241所规定的要求。5.2.6 声级计
按GB3785中I型声级计要求。
5.2.7 测量放大器5.2.7.1 频率范围:20~20000Hz,不均匀度优于±0.5dB。5.2.7.2 总谐波失真:不大于0.5%。5.2.8 失真度测量仪5.2.8.1 频率范围:20~20000Hz。5.2.8.2 失真度测量范围:0.1%~10%。5.2.9 测试声源5.2.9.1 频率范围:100~10000Hz,不均匀度优于6dB。5.2.9.2 总谐波失真:不大于5%。5.2.9.3 额定功率:10W(灵敏度>90dB)。5.2.10 混响时间测试仪5.2.10.1 频率范围:100~8000Hz。5.2.10.2 混响时间测试范围:0.3s~10s。5.2.11 频率分析仪
对时间域的信号能进行频谱分析的仪器,其中滤波器应符合5.2.5条要求。要求滤波器各中心频率档能自动扫描或手动扫描。
5.3 测量项目5.3.1 传输〔幅度〕频率特性5.3.1.1 电输入法
测量采用图2所示的点测法,测量步骤如下:
a、开启测试系统,输出1/3Oct粉红噪声信号,调节噪声源的输出,使扬声器系统的输出满足5.1.3条要求。
b、改变1/3Oct带通滤波器的中心频率,并保持各频段电平值恒定,在歌舞厅内的每一测点上用声级计或频谱分析仪分别测量声压级。
c、测量在传输频率范围内进行,测试信号按1/3Oct中心频率取点。
d、测量点按5.1.5条和5.1.6条进行。
注:用频谱分析仪连续扫频测量时,可以用粉红噪声作为信号源(图2中去掉滤波器),在各测点上用扫频法测量频谱,然后将各测点频谱减去粉红噪声的频谱即可得到传输频率特性。
5.3.1.2 声输入法
|----------
| |
| |----|--------------------------
| | ■ |
| | 扬声器系统 |
| | ----------|
---------- -------------- | | ■----|声级计||
| | | |---- | ----------|
----|调音台|--------|功率放大器|---- | --------------|
| | | | | | | ■----|频谱分析仪||
| ---------- -------------- | | ■ --------------|
| | ------|--------------------------
---------------------------------- | |
| |----------
------------ ------------------ |
|噪声信号| |1/3Oct带| |
| |--------| |----
|发生器 | | 通滤波器 |
------------ ------------------
图 2
测量采用图3所示的点测法,测量步骤如下:
a、关闭测试声源系统,调节扩声系统增益,使之达到最高可用增益。
b、传声器离测试声源的距离为0.5m。
c、开启测试系统,输出1/3Oct粉红噪声信号,调节噪声源的输出,使测点的信噪比大于15dB。
d、改变1/3Oct带通滤波器的中心频率,在传声器处和歌舞厅内的测点上用声级计或频谱分析仪分别测量声压级。
e、测量时要求控制传声器处声压恒定。
f、测量在传输频率范围内进行,测试信号按1/3Oct中心频率取点。
g、测量点按5.1.5条和5.1.6条进行。
注:用频谱分析仪连续扫频测量时,可以用粉红噪声作为信号源(图3中去掉滤波器),分别在传声器处和各测点上用扫频法测量频谱,然后将各测点的频谱减去传声器处的频谱即可得到传输频率特性。
5.3.2 传声增益
----------------------------------------
|----|-------------------------------- |
| ■ ---------- | |
| 扬声器系统 ■--|声级计| | |
| ---------- | |
| 传声器 --------------| |
|--|--■ ■---- ■--|频谱分析仪|| |
------------ | | | --------------| |
|噪声信号| | | 测试声源| | |
|发生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Oct带|--|功率放大器|---- | --|调音台|----|功率放大器|----
|通滤波器 | | | | | | | |----
------------------ -------------- | ---------- -------------- |
----------------------------------------
图 3
测量框图同图3。
在按5.3.1.2项测量传输频率特性的同时,把在歌舞厅内各测点上测得的声压级减去传声器所接收的声压级,按频率加以平均即得该频带的传声增益。
测试信号的中心频率同5.3.1.2条,也允许按倍频程中心频率测量。
5.3.3 最大声压级5.3.3.1 电输入法
测量框图同图2,测量步骤同5.3.1.1条,要求馈入扬声器系统的电压相当设计使用功率(或额定功率)的电压值的1/n,(n=2~10)。
在系统最大声压级要求频率范围内在每一测点测出每一个1/3Oct频带声压级,加上201gn后获得相应频带的最大声压级然后加以平均。每一测点的最大声压级用下式计算:
n 0.1Li
Lmax=101g〔(∑ 10 )/N〕+101gn
i=1
式中:Li为第i个1/3Oct频带声压级,
N为传输频率范围内1/3Oct频带数。
5.3.4 声场不均匀度
根据5.3.1条测量的结果,将每一中心频率在不同测点测到的声压级的值列表或作图即得到相应的声场分布。
5.3.5 总噪声
测量在空场条件下进行。
测量时在歌舞厅内的设备,例如通风、调温等产生噪声的设备及扩声系统设备和可控硅调光系统全部开启。
测点按5.1.5条和5.1.6条进行。
扩声系统的增益控制位置同5.3.1.2条。
测量用声级计在63~8000Hz范围内按倍频程带宽取值。测量结果绘在同一张记录纸上可获得歌舞厅的噪声谱。
测量应包括线性和A计权数据。
注:在测量总噪声的同时,关闭扩声系统设备,按上述步骤测量,则得背景噪声谱。A计权声级大致上为噪声评价曲线NR值加5,即噪声评价数NR=A声级减5。
5.3.6 系统失真
测量框图如图4所示。
测试信号经调音台和功率放大器,馈给扬声器系统。要求馈入扬声器系统的电压相当于设计使用功率(或额定功率)的电压值的1/n,(n=2~10)。
测试频率点为500Hz,1000Hz,2000Hz。用频谱分析仪分别测出各频率点的声压级和二次谐波和三次谐波的声压级,谐波失真值K由下式计算。
------------------------------
/ L总--L2 L总--L3
K= / ------------ ------------×100%
/ 10 10
√ 10 +10
其中L总为频谱仪在线性档读出的声压级,L2 和L3
------------
|声频信号|
|发生器 |
------------ |----------
| | ------|--------------
| | | ■ |
---------- -------------- | | | --------------
|调音台|--------|功率放大器|---- | ■----|------|频谱分析仪|
---------- -------------- | | 测试传声器| --------------
| | ■ |
| |----|--------------
|----------
图 4
分别为二次谐波和三次谐波的声压级。
其测量点,应在被测扬声器的中心线上,离扬声器2m处。
5.3.7 混响时间
测量框图同图2,并将声级计接收到的信号馈给混响时间测量仪(或直接用混响时间测量仪接收和测量)。
由噪声源发出的1/3Oct粉红噪声信号直接馈入扩声系统调音台输入端。调节扩声系统输出,使测点的信噪比满足第5.1.3条要求。在歌舞厅内预定的测点上进行测量。亦可使用外加集中声源进行测量,该声源应置于厅内墙角附近。
当声源停止发声后,用混响时间测量仪测量该频率的混响时间。
测量频率的选取至少应有125Hz,250Hz,500Hz,1000Hz,2000Hz,和4000Hz六点。
附录A 歌舞厅的混响(T60)(补充件)
A.1 歌舞厅合适混响时间(500Hz)T(s)与厅容积V(立方米)的关系容许范围内附图1。
2.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 | | | | | |||| --|
■ |-- | | | | | | |||| --|
■ 0.8|-- | | | | | | |||| --|
■ |-- | | | | | | |||| --|
0.6||||||||| | | | | | |||||||||||--|
0.5------------------------------------------------------------------------
100 200 300 500 1000 2000
厅容积V(立方米)
附图 1
A.2 歌厅、歌舞厅各频率混响时间与500Hz混响时间的比值为表4所示:
表 4
------------------------------------------------------------------
| 频 率 | 比 值 |
|------------------------------|------------------------------|
| 125Hz | 1.0—1.4 |
|------------------------------|------------------------------|
| 250Hz | 1.0—1.2 |
|------------------------------|------------------------------|
| 2000Hz | 0.8—1.0 |
|------------------------------|------------------------------|
| 4000Hz | 0.7—1.0 |
------------------------------------------------------------------
A.3 卡拉OK包厢的混响时间不考核。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海南经济特区道路旅游客运管理若干规定

海南省人大常委会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94号)




《海南经济特区道路旅游客运管理若干规定》已由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12年3月3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2年3月30日






海南经济特区道路旅游客运管理若干规定

(2012年3月30日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维护道路旅游客运市场秩序,提高道路旅游客运服务质量,保障道路旅游客运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道路旅游客运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经济特区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道路旅游客运是指以旅游客运车辆运送旅游观光的旅客且其线路至少有一端在旅游景区(点)的道路客运方式。

前款所称旅游客运车辆不包括在同一旅游景区(点)内运营的观光、接送等车辆。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道路旅游客运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实施道路旅游客运管理工作。

旅游、公安、工商、价格、质量技术监督、安全生产监督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道路旅游客运管理工作。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全省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全省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应当符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依据省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五条 道路旅游客运运力投放应当实行总量控制、动态调整的原则,保持旅游客运供求的平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道路旅游客运市场需求,确定和调整本行政区域道路旅游客运运力投放。在确定和调整道路旅游客运运力投放时,应当采取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

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按照道路旅游客运运力投放额度,遵循鼓励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并有利于提升旅游客运车辆档次和改善车型结构的原则,合理配置道路旅游客运资源。

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旅游客运运力投放、线路布局、主要客流流向和流量等情况。

第六条 从事道路旅游客运经营,应当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和车辆营运证,并办理工商登记手续。

申请从事道路旅游客运经营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申请人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

(二)有与其经营业务相适应并经检测合格的客运车辆:

1. 车辆技术等级应当达到《营运车辆技术等级划分和评定要求》(JT/T198)规定的一级技术等级;

2. 车辆类型等级应当达到《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JT/T325)规定的中级以上;

3. 车辆设施应当符合《旅游客车设施与服务规范》(GB/T26359)的相关规定;

4. 跨市县道路旅游客运车辆数量在100辆以上、客位3000个以上,市县内道路旅游客运车辆在30辆以上、客位200个以上;

(三)有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停车场地和固定办公场所;

(四)有符合规定的从事道路客运经营的管理人员和驾驶人员,并且驾驶人员在三年内无重大以上交通责任事故记录;

(五)有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第七条 申请从事市、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内道路旅游客运经营的,应当向市、县、自治县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出申请;申请从事跨市县道路旅游客运经营的,应当向省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出申请。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许可或者不予许可的决定。予以许可的,向申请人颁发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注明道路旅游客运经营范围,并向申请人投入运输的车辆配发车辆营运证;不予许可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道路旅游客运申请人为2人,且其申请均符合法定条件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受理申请的先后顺序作出许可决定。道路旅游客运申请人为3人以上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采取招标的方式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第八条 道路旅游客运经营期限为4到8年。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在作出旅游客运经营许可时,应当明确具体的经营期限。经营期限届满需要延续经营的,道路旅游客运经营者应当在期限届满前60日重新提出申请。

第九条 禁止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和车辆营运证的单位和个人从事旅游客运经营。旅行社不得向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或车辆营运证的单位或个人租用车辆接待旅游团队。

道路旅游客运经营者应当在许可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不得向未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从事旅行社业务的单位或个人提供道路旅游客运服务。

第十条 道路旅游客运经营者在道路旅游客运经营期限内,应当拥有旅游客运车辆所有权,禁止挂靠经营、转包经营。

禁止将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车辆营运证转让、变相转让或者出租、出借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第十一条 道路旅游客运经营者应当向旅游者提供连续运输服务,不得擅自暂停、终止旅游客运业务。

道路旅游客运经营者在经营期限内需要暂停、终止旅游客运业务的,应当提前30日向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出申请。经批准暂停道路旅游客运业务的,道路旅游客运经营者应当在10日内将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车辆营运证交回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经批准终止道路旅游客运业务的,由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注销其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车辆营运证。

道路旅游客运经营者在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车辆营运证后,无正当理由超过30日不投入运营或者运营后连续7日以上停运的,视为自动终止旅游客运业务,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注销其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或者车辆营运证。

第十二条 道路旅游客运经营者应当按照以下要求规范经营:

(一)对旅游客运车辆和驾驶人员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

(二)设立统一银行账户、统一收支管理、统一成本核算、统一缴纳税费;

(三)依法与所聘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依法统一发放工资、统一缴纳各项社会保险。

未经道路旅游客运经营者统一调派,驾驶人员不得私自提供旅游运输服务。

第十三条 道路旅游客运经营者是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主体,应当依法加强安全管理,完善安全生产条件,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定期对从业人员开展安全、职业道德教育和旅游客运专业知识培训。

道路旅游客运经营者应当对车辆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并定期检测,确保车辆符合机动车国家安全技术标准。

第十四条 道路旅游客运驾驶人员在每次执行运输任务前应当对车辆进行安全检查,禁止车辆带故障运行,严格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发生危及旅游者人身安全的情形时,驾驶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立即报告危险发生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并可以要求旅行社、导游和旅游者配合处理,防止人员或者旅游客运车辆受损失。发生人身伤亡等安全事故的,驾驶人员、导游或旅游者应当立即报警,并向所属道路旅游客运经营者和相关部门报告,采取应急措施,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救助。

第十五条 道路旅游客运经营者应当为旅游者投保承运人责任险。

鼓励道路旅游客运经营者共同建立道路旅游客运交通安全互助金,提高道路旅游客运企业抵御交通事故风险的能力。

第十六条 道路旅游客运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具体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交通运输、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旅游客运车辆的车型等级、社会平均成本、市场供求状况等要素合理制定。

道路旅游客运经营者应当遵守有关价格规定,使用道路运输专用票证,不得擅自涨价、压价和自立项目收费。

第十七条 道路旅游客运经营者应当在营运车辆外部的适当位置喷印经营者名称或者标识,在车厢内显著位置公示监督投诉电话。

道路旅游客运经营者应当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乘车环境,保证车辆设备、设施齐全有效,保持车辆整洁、卫生,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侵害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行为。

营运车辆因故障不能正常行驶时,道路旅游客运经营者应当及时更换其他车辆,并不得加收任何费用。

第十八条 道路旅游客运经营者应当与旅行社签订旅游客运合同,明确旅游团队运行计划、服务标准、双方权利义务等内容。

道路旅游客运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应当按照旅游客运合同提供运输服务,不得中途擅自将旅游者交给他人运输或者终止运输,不得擅自变更运行线路、发车站点、发车时间和营运车辆。

旅行社和旅游者经协商依法变更旅游团队运行计划的,驾驶人员应当按照变更后的运行计划提供运输服务,并及时报告所属道路旅游客运经营者,所增加的费用由旅行社和旅游者承担。旅游客运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道路旅游客运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未按照约定路线运输增加运输费用的,旅行社和旅游者有权拒绝支付增加的运输费用。旅游客运经营者擅自降低营运车辆等级的,应当退还多收的费用;提高车辆等级的,不得加收费用。

第十九条 道路旅游客运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在提供运输服务时,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损害国家利益、民族尊严、人格尊严及违反社会公德;

(二)不尊重旅游者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

(三)擅自搭载与旅游团队无关的人员;

(四)诱导或者安排旅游者参加黄、赌、毒等活动;

(五)刁难、殴打、谩骂旅游者或者导游;

(六)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

(七)以明示或者暗示的方式索要小费、财物;

(八)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条 旅行社和导游应当履行旅游客运合同的约定,不得擅自变更旅游团队运行计划;擅自变更的,驾驶人员有权拒绝,并可以向有关部门和导游所在的旅行社举报。

旅行社、导游和旅游者不得向道路旅游客运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提出危及行车安全、侮辱人格尊严或者违反职业道德和行业规定的不合理要求,不得携带国家规定的危险物品及其它禁止携带的物品乘车。

旅行社和导游应当合理安排驾驶人员的休息时间,禁止疲劳驾驶。

第二十一条 道路旅游客运经营者的经营自主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在道路旅游客运经营者自愿的基础上,经省人民政府或者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交通主管部门可以决定非营利性统一调度机构对道路旅游客运车辆实行统一调度、统一结算、统一受理服务质量投诉,为旅行社和旅游客运经营者提供优质服务。

第二十二条 统一调度机构应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旅游客运车辆调度平台,及时提供旅游客运车辆和旅游客运驾驶员信息,确保旅行社在租用旅游客运车辆时的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

旅行社可以在统一调度机构自由选择租用旅游客运车辆。

纳入统一调度机构的旅游客运车辆未经调度,不得私自承揽旅游客运业务。

第二十三条 在旅游客运高峰期或者旅游客运运力不足时,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可以临时调用符合以下条件的营运客运车辆和社会非营运客运车辆应急运输:

车辆技术等级不低于二级;

已购买承运人责任险;

(三)驾驶人员已取得相应的机动车驾驶证,且年龄不超过60周岁。

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公告临时调用应急运输车辆有关事项,拥有符合前款规定条件车辆的单位可以向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出申请。经审查符合条件的,交通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将其纳入应急调用车辆信息库,由旅行社自行选择租用。被租用的车辆凭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开具的证明运行。

第二十四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加强道路旅游客运车辆动态监管,提供公共信息服务。

道路旅游客运车辆应当安装符合国家规定的车载卫星定位装置,纳入省级道路运输车载卫星定位装置服务平台统一管理。

道路旅游客运车辆应当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并确保正常运行,视频资料应当保存不少于30日。

第二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旅游、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制定道路旅游客运服务质量标准。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对道路旅游客运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的经营行为、安全生产、服务质量等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考核优秀的经营者,在重新申请道路旅游客运许可时予以优先考虑。

第二十六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公布投诉电话,及时受理道路旅游客运投诉,并在投诉受理之日起30日内,做出投诉处理决定并告知当事人。

第二十七条 交通、旅游、公安、工商、价格、质量技术监督、安全生产监督等部门应当实行道路旅游客运资源共享,建立信息互通机制。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擅自从事道路旅游客运经营或者超越范围经营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违反本规定,道路旅游客运经营者向未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从事旅行社业务的单位或个人提供旅游客运服务的,或者旅行社向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或车辆营运证的单位或个人租用车辆接待旅游团队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道路旅游客运经营者在经营期限内擅自暂停、终止旅游客运服务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整改,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整改或者整改不合格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吊销其经营许可。

第三十条 违反本规定,道路旅游客运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整改,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整改或者整改不合格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吊销其经营许可:

(一)允许挂靠经营或者转包经营的;

(二)转让、变相转让或者出租、出借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车辆营运证的;

(三)未对旅游客运车辆和驾驶人员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的。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驾驶人员未经旅游客运经营者统一调派私自提供旅游运输服务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没收违法所得。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三条和第十四条的,依照《海南经济特区安全生产条例》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三条 道路旅游客运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违反本规定第十八条第一款和第十九条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规定,未安装或者擅自拆除车载卫星定位装置、视频监控系统,或者车载卫星定位装置、视频监控系统不能正常使用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限期停运整改。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交通主管部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照本规定的条件、程序和期限实施行政许可的;

(二)参与或者变相参与道路旅游客运经营的;

(三)发现违法行为不及时查处的;

(四)未按规定期限处理投诉的;

(五)违法扣留运输车辆、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车辆营运证的;

(六)索取、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

(七)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规定,本规定未设定处罚,相关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处罚。

第三十七条 在本省内经济特区以外区域的道路旅游客运管理工作,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八条 本规定的具体应用问题,由省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三十九条 本规定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



三亚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

海南省三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三亚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
三府办[2005]156号


颁布日期: 2005.11.17 颁布单位: 三亚市 实施日期: 2005.11.17

备案登记号:QSF-2005-020010

题注:


三亚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切实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海南省农村改革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坚持以“政府救济、社会互助,子女赡养”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合理确定对象,科学划定标准,切实保障农村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
第三条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由市民政局负责主管,具体办理有关业务审批工作。镇(区)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内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具体初审和报批工作。
第四条 凡长期居住在三亚的持有本地户籍的,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全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均属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主要有如下五类人员:
(一)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农村居民;
(二)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独生子女户和纯女户;
(三)因伤、病、残致贫的农村居民;
(四)因突发天灾人祸无法保证基本生活的农村居民;
(五)其他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
第五条 申请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批准:
(一)家庭有劳动能力不积极参加劳动,而依赖政府等、靠、要救济的;
(二)暂住人口和因违反《海南省计划生育条例》有关规定而未采取补救措施的;
(三)因吸毒或违法受到处罚而造成困难的。
(四)有赡养能力的直系亲属不给予赡养的。
第六条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根据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生活水平和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必须的费用等因素,确定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9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可随经济发展适当调整标准。
第七条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家庭经济收入是指家庭全体成员收入总和,包括以下内容:
(一)保障对象家庭人员通过劳动的收入(包括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副业及外出务工收入);
(二)保障对象在农村的田地,耕地(含坡地)面积和具体收入;
(三)保障对象家庭人员各类各项社会保险待遇、亲属资助、赡养费、抚养费、社会捐助资金、国家救助款物(不含优抚对象抚恤金,定补金和优待金)等收入;
(四)保障对象家庭资产的出租、变卖及合股等收入;
(五)其他合法收入。
第八条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以货币形式按月发放,必要时也可以给付实物。
第九条 保障资金的筹措:
(一)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市级按全市保障金总额的80%安排资金,各镇每年按该镇保障金总额的20%配套资金。每年年底前,由市民政局根据上一年年底保障对象人数,提出翌年用款计划,报市政府审批并列入市财政预算和镇预算支付资金(区管委会保障金由市财政全额负担)。
(二)省政府财政补助的农村低保资金。
(三)市民政局接收的社会捐助资金和福利彩票的收入。
第十条 保障对象申报程序和保障金发放办法:
(一)申报程序:
1、由本人或村民小组向所在村委会提出申请;
2、村委会对申请人所填报的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再由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评议,确定对象并张榜公布(时间7天),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如无异议,签署意见后将申请人有关材料和核实情况上报镇政府或区管委会。
3、镇政府(区管委会)按规定进行审核后,签署审核意见,上报市民政局审批。
4、市民政局接到各镇(区)上报的对象申请后,派员到各镇(区)深入调查、核实,对符合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作出批准决定,并确定发放数额,在《三亚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审批表》上签署意见。
5、市民政局审批后,再次在村务公开栏将批准的对象名单张榜公布(时间3天),接受群众监督。如无异议,发给《三亚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
6、保障金自审批之月起发放。
(二)保障金核算和发放:
1、保障对象按家庭月人均收入与本市公布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进行核算,不足部分实行差额发放;五保户、孤儿实行全额发放。
2、市民政局根据批准的保障人数及保障金额按月拨付给各镇(区),由各镇(区)兑现给保障对象。保障对象凭《三亚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按月到当地镇政府(区管委会)领取保障金。
第十一条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时限:
(一)保障对象实行动态管理,每年核定一次;
(二)保障对象家庭人均收入超过保障标准或因病、因老死亡时,应及时停发保障金。
第十二条 保障金的管理和监督:
(一)市财政部门应及时落实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按时拨付,保证保障制度的有效实施;
(二)市民政局对财政拨付的保障金,要设立专户,专款专用,建立农村低保金预算、决算、审计和检查制度,并接受市财政、审计部门监督和检查;
(三)市划拨给镇政府的保障金,各镇政府要把该款项与本镇配套的资金设立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市划给区管委会的保障金也要设立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四)任何部门、单位不得挪用、侵占和扣压保障资金,如有隐瞒、虚报、冒领、挪用、挤占、贪污及扩大使用范围的,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触犯刑法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虚报、冒领保障金的对象,立即取消享受的保障待遇,并追回全部冒领款额。
(五)每年年底由市民政局向社会公布保障对象和资金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民政局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6年1月1日起实行。市政府于2003年8月28日印发的《三亚市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救助暂行办法》(三府[2003]115号)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