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2005年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进沪评分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1 06:20:24  浏览:823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2005年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进沪评分办法

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


关于公布《2005年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进沪评分办法》的通知



各高校用人单位:

  经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同意,现公布《2005年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进沪评分办法》(见附件),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请各有关用人单位在2005年10月31日前,做好本单位获准落户的应届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的迁沪落户手续办理工作。对未获准落户的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各有关用人单位应按照《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人事局、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做好2005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沪教委学〔2005〕106号)的要求,及时为其办理《上海市居住证》和用工手续,不得以户籍为原因解除就业协议。

  附件:《2005年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进沪评分办法》

  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

  二○○五年六月二十九日

2005年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进沪评分办法

  

  一、基本要素分

  (一)毕业生个人要素

  1、最高学历

  博士 30分

  硕士 24分

  本科 20分

  专科 5分

  2、毕业学校:

  

  教育部重点建设高校与列入“211工程”的上海高校(见附件1) 15分

  其它“211工程”院校、中央直属研究生培养单位以及上海科研院校(见附件2) 10分

  其他高校及科研院所 5分

  3、学习成绩分级

  按照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专业(班级)综合排名对其等级进行评定:

  一级(成绩综合排名前25%) 8分

  二级(成绩综合排名26%-50%) 6分

  三级(成绩综合排名51%-75%) 4分

  四级(成绩综合排名76%-100%) 2分

  4、外语水平

  通过CET-6级或专业英语八级 8分

  通过CET-4级或专业英语四级 7分

  外语类、艺术类或体育类专业外语课程合格 7分

  5、计算机水平

  毕业研究生 7分

  理科类计算机高级水平或免予此项要求的专业 7分

  文科类专业计算机中级水平 7分

  理科类专业计算机中级水平 6分

  文科类专业计算机初级水平 6分

  艺术、体育类专业相关课程合格 6分

  6、奖励表彰项

  ⑴“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

  经认定的国家级 10分

  省(自治区、直辖市)级 5分

  学校级(每次1分,不超过2分) 2分

  ⑵国际性或全国性比赛(含地方赛区)获奖证书(奖项包括: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赛):

  ①经认定的国际性比赛或上述全国性比赛奖项:

  一等奖(第一名、金奖) 10分

  二等奖(第二名、银奖) 9分

  三等奖(第三名、铜奖) 8分

  ②上述全国性比赛地方赛区奖项:

  一等奖(第一名、金奖) 5分

  二等奖(第二名、银奖) 4分

  三等奖(第三名、铜奖) 3分

  (注:1、以上奖励表彰仅限在高校最高学历就读期间所获奖励表彰;2、同类奖励取最高分;3、⑴类奖励和⑵类奖励可以累加,但最高分不超过15分。)

  (二)单位要素分

  单位信誉度良好,初次合同期1年(含)以上 5分

  二、导向要素分

  (一)专业导向

  凡是符合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紧缺的专业(见附件3) 3分

  (二)地区导向

  地处崇明县、南汇区、金山区和奉贤区的用人单位 2分

  地处外环线以外非上述地区的用人单位 1分

  三、附加要素分

  (一)拥有或已申请发明专利

  1、拥有专利证书:

  拥有发明专利证书 5分

  拥有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3分

  拥有外观设计专利证书 3分

  2、已申请专利证书的:

  申请发明专利证书 1分

  (二)自主创业

  1、毕业生创办企业的:

  毕业生担任企业法人的 5分

  毕业生担任企业股东、董事的 2分

  2、毕业生申请科技创业基金的:

  进入科技创业孵化基地担任领头人 5分

  与其共同申请创业基金的团组成员 2分

  (三)其他

  被本市各级和中央驻沪党政机关录用为公务员的 20分   

  被本市远郊地区中小学录用为教师的 20分

  被本市远郊地区医疗机构录用为医务人员的 20分

  (注:上述机构的具体名单,由各有关主管部门认定)

  四、标准分

  标准分为非上海生源进沪就业申请上海市户籍的基本资格分。进沪就业的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其各项要素累积分值高于标准分的,可办理上海市户籍;低于标准分的,办理人才引进《上海市居住证》。标准分由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公布。   

  附件:1、教育部重点建设高校以及列入“211工程”的上海高校名单

  2、其它列入“211工程”院校、上海高校、中央直属和上海市研究生培养单位名单

  3、导向专业名单   

   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

   二○○五年六月二十八日  

附件1:

  教育部重点建设高校以及列入“211工程”的上海高校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

  附件2:   

  其它列入“211工程”院校、上海高校、中央直属和上海市研究生培养单位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北方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延边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新疆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第二军医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东政法学院、上海水产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金融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商学院、上海政法学院、上海杉达学院   

  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上海分院、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船舶电子设备研究所、上海船舶设备研究所、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所、上海飞机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上海化工研究院、上海内燃机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香料研究所、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  

  附件3:

导向专业名单

  一、本科专业及代码   

  02010100 经济学

  08020100 冶金工程   

  02010200 国际经济与贸易

  08020200 金属材料工程   

  02010300 财政学

  08020300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02010400 金融学

  08020400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02010500 国民经济管理

  08020600 复合材料与工程   

  02010600 贸易经济

  08020700 焊接技术与工程   

  03010000 法学学科

  08020800 宝石与材料工艺学   

  05010000 中国语言文学类

  08020900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   

  05020000 外国语言文学类

  08021100 稀土工程  

  05040700 艺术设计学

  08030100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05040800 艺术设计

  08030200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07010100 数学与应用数学

  08030600 车辆工程   

  07010200 信息与计算科学

  08030700 机械电子工程  

  07030100 化学

  08040100 测控技术与仪器   

  07030200 应用化学

  08050100 热能与动力工程   

  07030300 化学生物学

  08050200 核工程与核技术  

  07040100 生物科学

  0806010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07040200 生物技术

  08060200 自动化   

  07040300 生物信息学

  08060300 电子信息工程   

  07040400 生物信息技术

  08060400 通信工程   

  07040500 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

  080605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704070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08060600 电子科学与技术   

  07040900 植物生物技术

  08060700 生物医学工程   

  07041000 动物生物技术

  08061100 软件工程

  07120100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08061300 网络工程   

  07120200 微电子学

  08061400 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   

  07120300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08061500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07120500 信息安全

  08061600 光电信息工程   

  07120600 信息科学技术

  08061700 广播电视工程   

  07120700 光电子技术科学

  08061800 电气信息工程   

  07130100 材料物理

  08061900 计算机软件  

  07130200 材料化学

  08062000 电力工程与管理   

  07140100 环境科学

  08062100 微电子制造工程  

  07140200 生态学

  08070100 建筑学   

  07140300 资源环境科学

  08070200 城市规划   

  07160100 统计学

  08070300 土木工程   

  08070500 给水排水工程

  08170100 工程力学

  08070600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08170200 工程结构分析

  08070700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08190300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08070800 景观建筑设计

  09010200 园艺

  08070900 水务工程

  09010300 植物保护

  08072400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09010600 植物科学与技术

  08080300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09010700 种子科学与工程

  08090300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09010800 应用生物科学

  08100100 环境工程

  09020100 草业科学

  08100300 水质科学与技术

  09040100 园林

  08100400 灾害防治工程

  09040300 农业资源与环境

  08110100 化学工程与工艺

  09050100 动物科学

  08120100 交通运输

  09060100 动物医学

  08120200 交通工程

  09070100 水产养殖学

  08120300 油气储运工程

  09070200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

  08120400 飞行技术

  10080100 药学

  08120500 航海技术

  10080200 中药学

  08120600 轮机工程

  10080300 药物制剂

  08120700 物流工程

  10080400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08120800 海事管理

  10080500 藏药学

  08120900 交通设备信息工程

  10080600 中药资源与开发

  08130100 船舶与海洋工程

  10080700 应用药学

  08150200 飞行器动力工程

  11000000 管理学学科   

  二、研究生专业及代码  

  020000   经济学学科

  080502   材料学

  030000   法学学科

  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

  050100   中国语言文学类

  080600   冶金工程

  050200   外国语言文学类

  080700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050404   设计艺术学

  080800   电气工程

  070101   基础数学

  08080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070102   计算数学

  080900   电子科学与技术

  07010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081001   通信与信息系统

  070104   应用数学

  081002   信号与信息处理

  071000   生物学类

  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081102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

  081103   系统工程

  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

  0812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0204   车辆工程

  081301   建筑历史与理论

  080401   精密仪器及机械

  081302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建设与管理的意见》的通知

国家海洋局


国海管字〔2006〕134号

关于印发《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建设与管理的意见》的通知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厅(局),中国海监总队、北海、东海、南海分局,监测中心、信息中心、技术中心:

《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建设与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经于2006年3月13日国家海洋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将该《意见》印发给你们,请你们根据《意见》精神,抓紧推进有关工作。

二○○六年三月二十七日

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建设与管理的意见

  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项目是贯彻实施《海域使用管理法》的重要工作内容,对提高海域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有重大作用。为了确保系统长期、稳定、有效的运行,国家对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并提出系统建设与管理的具体意见如下:

  一、系统建设的原则和框架

  系统的建设必须坚持以下4项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系统建设和运行由国家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2.需求主导,服务管理。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的内容要围绕海域管理现实需求,为实际管理工作服务,内容设定上要有针对性,宁缺勿滥。

  3.讲求实效,重点突出。系统建设要由简单到复杂、简便实用,重点保证系统能够长期稳定地业务化运行。

  4.统一标准、形成体系。制订统一的数据采集、传输、处理、评价和信息发布技术标准,强化管理与技术相结合,形成完善的业务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

  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由基本系统和附加系统两部分组成,基本系统由国家根据管理需求统一建设和管理,建设和运行经费由国家财政安排;附加系统由地方根据各自的需求建设,建设和运行经费由地方安排,并纳入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统一管理。

  二、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的主要内容

  系统建设应当紧密围绕履行海洋行政管理职能的需要,确定工作目标和任务,简化监视监测内容,并理清与其他项目的关系,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避免浪费和重复劳动。监视监测内容主要包括:

  1.海域使用状况监视监测

  海域现状:已开发、未开发等海域面积及分布状况

  海域权属:各类型宗海面积、宗海用途、权属变更等

  海洋功能区:海洋功能区利用状况及执行情况

  在建项目:用海面积、位置和用途等

  经济指标:海域等级、宗海价格、经济产值等

  2.海域自然属性监视监测

  岸线变化:类型、分布、面积、长度等

  海湾河口变化:海湾河口形态、面积等

  海岛动态:数量、面积、植被、岸线变化等

  海洋灾害:海岸侵蚀、海水入侵等

  三、系统建设与业务化运行

  系统业务化运行过程中,要适当延长全覆盖监视监测的间隔时间,减少工作量,降低项目执行成本。

  系统建设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2006-2008年,初步完成三级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体系建设;第二阶段为2009-2010年,主要是加强县级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能力建设,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业务化运行。

  1.第一阶段系统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

  (1)国家、省、市三级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中心建设及必要的能力建设。

  (2)国家、省、市三级数据库建设,主要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库、动态监视监测数据库、海域专业数据库等三大类。

  (3)国家、省、市三级网络连通,实现监视监测数据传输网络化。

  (4)国家、省两级海域综合评价与决策及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业务管理系统建设,业务管理系统采用网络化方式B/S结构。

  (5)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形成监视监测、评价与服务信息的网络、公报发布机制。

  (6)技术标准和规程的制定,开展专业技术培训。

  2.第一阶段系统业务化运行的主要工作内容

  (1)海域监视监测(对全海域进行3年一次2.5米精度的卫星遥感监视监测,对重点海域进行每年1次航空遥感监视监测,地面监视监测由地方根据需要进行)

  (2)海域评价与决策(国家级与省级评价与决策支持产品)

  (3)海域管理与服务(海域使用监视监测公报、网站信息发布、培训教育等)

  (4)数据更新与系统维护

  四、系统的组织和管理

  国家海洋局设立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项目工作组,负责项目筹建和运行的组织领导及协调工作:

  组 长:于青松

  副组长:吕彩霞、马德毅、赵光磊

  成 员:王忠、苗丰民、夏登文、罗晓玲、高振会、李琛

  沿海各省、市也要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本地区系统建设及运行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国家海洋局成立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中心,该中心设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内设机构)。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为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建设与运行的责任单位,对省、市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中心实行业务领导。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技术中心、北海监测中心等有关单位协同做好项目的技术支撑工作。

  各省、市也要成立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中心,各省、市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中心要挂靠在省、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直属的事业单位(不新增人员编制),同所挂靠单位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承担本地区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的各项具体任务,接受同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和上级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业务主管单位的双重领导。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要对省、市中心设置的相关问题提出具体的要求,并逐个单位进行检查验收。

  各省、市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中心的挂靠单位,都要成立独立的专职内设机构,确保足够数量的专业人员及办公用房,在经费管理上要实行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项目工作组要对系统运行过程中不能胜任的单位进行随时调整。

  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项目工作组要尽快组织制定系统建设的实施方案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并针对该系统在业务上实行统一管理的体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确保系统建设好、运行好。



关于进一步加强金银饰品零售市场管理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 等


关于进一步加强金银饰品零售市场管理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税务总局



人民银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分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经贸委(经委,计经委)、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取缔自发黄金市场加强黄金产品管理的通知》(国办发[1994]73号)精神,进一步加强金银饰品零售市场管理,打击黄金倒买倒卖和走私违法活动,维护金银饰品零售市场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金银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现就加强金银
饰品零售市场的管理问题通知如下:
一、经营金银饰品零售业务,必须经人民银行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分行(以下简称人民银行省级分行)批准,领取《经营金银饰品业务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办理程序为:
(一)开办金银饰品专营店,应持省级人民银行颁发的《许可证》,分别到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税务部门办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和消费税认定登记手续。
(二)兼营金银饰品零售业务,应持省级人民银行颁发的《许可证》,分别到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税务部门办理经营范围增项手续、经营金银饰品零售消费税认定登记手续。
二、申请经营金银饰品零售业务,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市场销售量。
(二)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民、集体企业和全民、集体企业控股的股份制企业。
(三)金银饰品专营店自有资金不得少于50万元;兼营金银饰品零售业务的大中型综合商场自有资金不得少于300万元,其中经营金银饰品业务的资金不得少于30万元。
(四)具有合格的经营管理人员。
(五)具备固定的营业场所和符合安全条件的库房。专营店营业场所面积不得少于60平方米;兼营金银饰品零售业务的商场营业面积应在3000平方米以上,其中经营金银饰品零售业务的面积不得少于40平方米。中小城市及民族地区兼营金银饰品零售业务的商场营业面积及经营
金银饰品零售业务的面积可适当放宽。
(六)实行独立核算,符合经济核算的原则。
三、申请经营金银饰品零售业务的单位,必须向审批机关提交以下材料:
(一)经营金银饰品零售业务的申请报告、项目可行性报告、组织管理章程;
(二)人民银行省级分行认可的机构开具的验资证明、银行开户证明;
(三)营业用房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证明;
(四)企业法人、会计、出纳员、办税人员有关资格证明,经营金银、珠宝业务人员的简历;
(五)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科目设置情况的说明,金银饰品购销存台账的帐册。
四、各人民银行省级分行,对申请经营金银饰品零售业务的单位,经审查合格的,应在3个月内向其颁发《许可证》。
五、各人民银行省级分行,应对已批准经营金银饰品零售业务的单位,按本通知第二、三条的规定及经营情况,进行清理。
对符合规定的经营单位,各人民银行省级分行应将《许可证》的复印件及其它资料,移送当地省级税务机关,以备对金银饰品纳税人认定时查对。凡经人民银行省级分行清理符合规定的单位,应在接到人民银行的通知后30日内,持《许可证》及有关证件和资料,到当地国家税务局,
办理消费税认定登记手续。
对不符合规定的经营单位(包括兼营商场的经营金银饰品专柜),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停业整顿,人民银行收回《许可证》。整顿后符合条件的,按本通知第一条所规定的程序,重新申请后,方可营业。
六、国内免税商店申请兼营金银饰品零售业务,必须报经人民银行省级分行批准,领取《许可证》后,始得经营。要严格限制销售对象,凭有效外国护照、回乡证和境外员工居住证收外汇销售。免税商店经营金银饰品零售业务不得以任何形式(包括合资、合作、出租场地、收取管理费
等形式)由外商经营。
七、保税区内的金银管理仍按现行审批程序办理,由各职能部门管理。保税区内加工、生产的金银饰品原则上应出口,不能销往非保税区(包括零售和批发)。如遇特殊情况需将金银饰品销往非保税区时,应视同进口,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进口手续并征收关税和进口增值税。
八、金银饰品零售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办理代客维修、以旧换新业务,必须经人民银行省级分行审查批准。此项业务只限于民间旧金银饰品的维修、改制、掉换,不得接受砂金、矿金、工业用金和“三废”回收金以及来路不明的黄金。违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按倒卖和走私黄金处理。


九、国家对金银饰品零售单位实行定点管理,各金银饰品零售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核准的经营范围、经营场所从事经营活动,任何单位不得以试销、代销、传销、直销、出租柜台等形式擅自扩大经营范围、变更经营场所。未经人民银行省级分行批准,金银饰品零售单位不得与其他企业联
营,从事金银饰品零售业务,也不得设立经营金银饰品零售业务的分支机构。
十、经营金银饰品零售业务的单位不得采用租赁经营方式。外商投资企业不得经营金银饰品零售业务。
经营金银饰品零售业务的单位,必须严格管理《许可证》,禁止转借、出租、出售、涂改、伪造《许可证》。
十一、经营金银饰品零售业务的单位,对所出售的每件饰品,都要开具税务机关统一颁发的商业零售发票,并必须按规定每月向当地人民银行、税务机关报送《金银饰品购销存月报表》。连续3个月不报送《金银饰品购销存月报表》的,视为不能正常营业,人民银行省级分行有权取消
其经营金银饰品的资格,收回《许可证》,并通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十二、销售的金银饰品,必须盖有生产企业的戳记代号和含金量印记;配有标签牌,注明生产厂家、重量和含金量。含金量千分数不小于999的称为千足金,打千足金印记或按实际含量打印记;含金量千分数不小于990的称为足金,打足金印记或按实际含量打印(GOLD990
或G990);含金量百分数小于99的称为K金,打K金数印记或按实际含量打印记(K金饰品含金量每K为4.15%)。
十三、金银饰品批发、零售企业必须从国家批准的定点单位进货。进货时查验供货单位的营业执照和《许可证》副本,留存《许可证》副本的复印件(加盖公章),及供货单位开具的供货单,以备人民银行和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检查。对来源不明的金银饰品,有关部门可以比照缉私罚
没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十四、金银饰品批发、零售单位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携带金银饰品(含K金及K金镶嵌饰品),航空、铁路和交通运输部门凭《许可证》、营业执照副本的复印件(加盖公章)和单位介绍信查验放行。对不能提供有效证件的,有关部门比照缉私罚没规定进行处理。
十五、举办国际性的金银饰品展览会,须经人民银行省级分行审查批准,报人民银行总行备案;如需留购展品,须报经人民银行总行批准,并照章纳税。
十六、经人民银行批准的典当行的死当、弃当金银、镶嵌饰品,拍卖公司拍卖的金银、镶嵌饰品,公安、海关、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缉私、罚没的黄金、白银,应全部交售人民银行或人民银行指定的单位,不得擅自处理或用于拍卖。
十七、凡违反以上规定的,根据情节轻重,由人民银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税务部门按各自的职责权限,分别给予以下处罚:(一)吊销营业执照,或取消消费税认定登记,或收回《许可证》,并在2年内不得申请经营金银饰品零售业务;(二)强行收购或贬值收购;(三)处以罚
款、没收非法所得或没收实物;(四)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十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经贸委(经委、计经委)、人民银行分行、工商行政管理、技术监督管理和税务管理等部门,应本着为企业服务的精神,加强对经营金银饰品零售业务企业的指导,同时可根据本通知精神,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1995年7月31日